袁世凯打造的最后“官窑”——洪宪瓷


1916年初,郭葆昌被委任“陶务总监督”,为了掩人耳目,当时郭葆昌没有把这批瓷器的生产场地放在原大清御窑厂,而是另辟蹊径,邀集前清御窑厂各方面的高手,选择景德镇市内的湖北会馆作为袁世凯“登基”用瓷的生产加工场地。当时为了这批瓷器,可以说是不计成本,总共花费了140万大洋,折合约一百万两的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清史档案的记载,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都要向上交四至五万件瓷器,但是朝廷一年才拨付三万两白银,这一批瓷器的花费相当于乾隆时期30多年用在御瓷上的花费。当时,在北京城买一套四合院只要1500块大洋,这批瓷器可以在北京买到将近100套四合院,由此可见这批瓷器可谓是斥巨资打造!据郭葆昌外孙马常先生回忆,这批瓷器大概有四万件,也有记载称共有六千件,多数是仿造雍正、乾隆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四万件还是六千件,每一件瓷器上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洪宪瓷如此不计工本,可想其工艺和精美程度,从某个角度来说,洪宪瓷是当时的官窑瓷器,郭葆昌也被称为“最后一个督陶官”。

居仁堂制款天青釉饕餮纹觚(天津博物馆藏)

居仁堂制粉彩花卉纹莱菔尊

居仁堂款粉彩山水人物盘口瓶
关于这批瓷器,后世其实还有很多争议,关键就是底款的问题。这批瓷器底款“居仁堂”,按理来说,袁世凯称帝后,为自己烧造了御瓷,理所应当的是“洪宪年”款的瓷,可是为什么他会先烧制“居仁堂”款的瓷器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猜测,有的说也许是袁世凯依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顾忌,不愿意给后世留下更多的证据;有的说因为袁世凯任大总统职位时,办公地在中南海居仁堂,为了避免称帝过于张扬,因此将这批瓷器确定为“居仁堂”款;有的说居仁堂瓷就是袁在居仁堂办公时定制的袁府用瓷,而非登基用瓷。关于洪宪瓷的争议,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就曾在他的著书中说道:“几千年中国陶瓷古代史,以似是而非的洪宪瓷闹剧结束。”“洪宪御瓷”是场闹剧,它甚至来不及面世,袁世凯就因病身亡。“洪宪瓷”因所烧不多,留传下来的就更为稀少,可谓凤毛麟角,因此一直是中外陶瓷收藏家寻觅、收藏的目标,普通百姓更是难见其尊容。1963年至1965年,袁世凯第十三个女儿袁经祯将家中珍藏的13件“居仁堂制”款识瓷器先后捐赠给苏州博物馆。这13件瓷器,形态各异,色面以釉上粉彩为主,产品胎质细腻,白如霜雪,釉色纯净,层次分明,画工精湛,构思巧妙,瓷器底部红色“居仁堂制”印章尤为醒目。后来,市面上一度出现的“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瓷器,有专家认为,“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因时间短暂数量极少,但在制作造办处的备余瓷土却有大量积囤,瓷工们又以“洪宪年制”为款烧制了一批,时间横跨两年,与前制“居仁堂制”统称为“洪宪瓷”,也算是民窑烧制中的精品,但能够认定为“洪宪官窑”的瓷器,只有器底部落有“居仁堂制”和“居仁堂”红色篆书款的那批瓷器。
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建国“洪宪”,虽然只是个短命王朝,却留下了一批在民国瓷器史上品质最好的仿古瓷——洪宪瓷,虽然其过程和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昙花一现,但却成为瓷器收藏的一个有趣话题。
原文链接:http://www.jgsqg.com/news/tour/322.html,文章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
以上就是关于"袁世凯打造的最后“官窑”——洪宪瓷"文章的全部内容
免费获取【井冈山旅游/拓展/会议】方案-拨打电话:13576806063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