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旅游会议服务公司提供井冈山会议服务、井冈山旅游、井冈山会议酒店等服务 网站主办:井冈山兰德文化发展中心

井冈山旅游

0796-8220555

13319335555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旅游 > 旅游文摘

湘韵湘情

湘忆

  湘忆     下乡那时,湘洲还没有公路,进出都需翻山越岭、肩挑手提,从罗浮回村里靠近山顶的一段路非常崎岖,到了山顶地势较平坦,并有一洼泉水,我每次经过时都会在此小歇,掬起泉水往脸上泼,再信手摘一片箬叶,卷成斗形装满甘甜的泉水美美地喝个够,然后极目四望,那真叫人心旷神怡啊! 再往山下走,便见高树参天、溪水长流、蛙鸣不断,偶尔有猕猴在林间跳跃。
        湘洲河平时清彻见底,也有小鱼在水中潜行。然而瀑雨过后,河水变得又宽又深,浊浪翻滚,像干万匹野兽狂吼,吞噬着岸边的一切,此时也是放排人的好时机。
        清晨,我每每被阵阵鸡鸣犬吠声唤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也开始一天的忙碌,此时,村庄里已是炊烟四起,耕牛在山坡旁贪婪地吃着青草。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四周翠绿的群山,我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山水画卷。
        我和乡亲们去过梨坪挑石灰、车坳挑化肥、黄洋界植树造林……湘洲人衣冠简朴古风存,湘洲的那些人和事至今让我无法忘怀。乡亲们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啊!能不忆湘洲? 

 湘趣  

湘洲       初进湘洲,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什么都想学。村里有几头黄牛和水牛,我特别喜欢那头威武雄壮的水牛牯,它那一对弯弯的犄角,足以让对手望而却步,我想:能驾驭这样的牛犁田,真带劲。
        有次田间劳动时,我看犁田的村民有事不在牛牯身旁,觉得机会来了。我卷起裤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牛牯旁,左手扶犁,右手执鞭,嘴里吆喝着,见牛还不走, 便举起竹鞭打了下去,一下、二下……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心里那得意劲甭提了,并情不自禁地高声唱了起来:“我愿做一个农夫,跟在它身旁,我愿手拿着细细的竹鞭,不断轻轻地打在它身上……” 谁想歌声未落,那牛牯转过身来,低着头,瞪着两只铜铃般的大眼睛向我走来。容不得我犹豫,我丢犁弃鞭拔腿就跑,随即,身旁传来一片热烈的笑声。
        事后我纳闷:难道是我竹鞭打得太轻,不够蛮?或许是……还是乡亲一语道破了天机:牛和你不熟,就不会听你的话。只可惜我到现在都没学会驾牛犁田,实乃憾事。湘洲,让我欢喜,让我忧。

湘竹

        50年前的今天,我离开上海到湘洲大队插队落户,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山村。清晨,村庄烟雾缭绕,飘缈如梦,那秀丽的景色真是无与伦比。村庄内外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竹林,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子。他们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村民的许多日常用具都是用竹子做的。如竹篮、竹筐、竹笼、箩、箕等等。
       笋是竹子的嫩芽,味道鲜美,是一道大家十分喜欢的菜肴。当第一场春雨过后,竹林里便有一枝枝穿着紫里蕴绿衣裳的竹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你只要举起锄头或砍刀,瞄准笋的根部猛砍下去,“喀嚓” 一声,笋就应声倒了下来,那是春笋,不稀奇。春天只要上山,决不会空手而归。
       然而挖冬笋就不一样了,你看不到笋,那全得靠经验。
        那年,好友带我上山挖冬笋,他不仅操犁扶耙,插秧耘禾是个行家里手,挖冬笋也是一流的高手。他告诉我挖笋前要先看山,再看竹,最后看鞭,这样就可以判断冬笋的有无,深浅,多少和远近。只见他用锄头刨了几下,便挖到一根粗粗的黄白色竹鞭,然后顺着竹鞭刨开上面的泥土,像变戏法似的,露出了一个个笋尖,我对他的本领大为折服,叹为观止。莫非他有火眼金睛?!这个时候我也有用武之地了,我紧握锄头,小心翼翼地把冬笋完好无损地挖出装进背篓。当我们的背篓装满了,我的脸上也堆满了藏也藏不住的喜悦。
       春天,清丽的竹叶发出簌簌的声响,鸟儿的啁啾清脆婉转。透过竹林的阳光,一束束,一丝丝,金灿灿,笔直笔直的,给竹林添了一份幽深。
         炎夏,我钻进竹林乘凉,那一身的疲惫,在竹林摇曳的舞姿中,在青翠的竹叶低吟浅唱的天籁声中,被一扫而光。
       竹子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被赋予为坚韧不拔,虚怀若谷,节操高尚的君子的象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93年6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外加一枚小型张题为《竹子》的纪念邮票。并于同日在井冈山隆重举行了《竹子》邮票首发式。
       1999年,在我们上海知青上井冈山30周年之际,井冈山市政府派人来沪看望我们当年的知青。
       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声,思绪万千。会后给每人送了几样从井冈山带来的物品,其中有一床井冈山竹艺厂做的麻将牌竹席和一本井冈山集邮公司发行的《井冈山纪念册》,《纪念册》里有《竹子》邮票一套四枚。此纪念册我一直收藏在家,倍加珍惜。
        我在井冈山工作生活了多年,井冈翠竹那虚心、正直、向上的君子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湘情       

       风轻轻地吹拂着香樟树,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晚饭后我来到晒谷场纳凉,享受那儿的清新和恬静。我出神地望着天空那变幻莫测的云朵。它一会儿像匹扬蹄昂首的骏马;一会儿又像只雄赳赳的大公鸡;一会儿又恍恍惚惚的。难道是故乡飘来的云为我抚平思乡之情?正当我看得入迷时,粽子的清香在我的鼻子尖上扫过,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乡亲拿了几只粽子给我品尝。我知道难以推谢,也就不客气地剥了一个,毫不矜持地三口二口就吞进了肚里。虽说没有我母亲包的口味好,但我吃的不单纯是粽子的美味,而是乡亲们的一片情义,那叫情义粽,对!就是情义重。
 湘情       乡亲们没有把我们知青当作外人,当成累赘。评工分时,也没有因为我们不会干农活,而给我们评个低分。
       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往事在我记忆中巳风吹云散,但有的事我至今仍然不敢忘却。
       我们下乡第一年,吃国家粮,要自己到罗浮粮站去买,再挑回来。有个女知青,去罗浮买米回生产队,山路刚走到一半,没想到风雨说来就来,转眼便是霹雳震天,电闪雷鸣,然后重重的暴雨滂沱而下。此时,路越走越滑,担子越挑越重。她滑倒了,弱不禁风的她害怕了,哭了。(传说山路上时有毒蛇、野兽出没。多年后确有乡亲遭野猪袭击而亡)雨水和泪水顺着她的脸颊直往下淌。她知道,今天她是没有能力把这两筐米挑回去,于是,把箩筐放到路边后,像个落汤鸡似的回到知青点。幸好,后来有村民回湘洲,看到路边那两筐米,就知道是知青的。就把它挑了回去,并连夜把米焙干,第二天挑着米来到知青点(恕我记不得两位当事人的姓名了)。当她看到那米时,简直是喜出望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照在她身上,此刻,她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当我得知这件事时,也被感动得两泪垂。我们知道,那时老乡的米也不够吃,蒸饭时都将红薯丝干和米饭搅在一起蒸,度过那“五月三荒”。这正彰显了乡亲的纯朴、厚道。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正是:人间真情在湘洲。

湘月     

       不知从何时起,我也染上了收藏钱币的嗜好。那天下半夜,我早早地来到银行门口排队预约纪念币,离银行开门的时间还早,那只有等待,陪我等的还有头顶那轮明月。闲着没事,那就抬头看看月亮呗,看着看着,就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也是这样头顶这轮明月,在稻田里捉泥鳅的那个夜晚。
       那是1969年,我进井冈山湘洲大队插队的第一个夏天,那天田间劳动是耘田,耘好田后,稻田里撒了许多石灰。好友对我说:“田里撒了石灰会有泥鳅被烧晕,今晚我们一同去捉泥鳅。”
       “好哇,泥鳅也是鱼,我喜欢。”
       收工后,好在那晚队里不开会,我草草吃了晚饭,就盼着夜幕快点降临。我准备好手电筒、鱼篓,只等好友来叫我。看月亮还没有爬上山,先眯一会儿吧,也不知眯了多久,当我推开窗户时,那银色的月光扑了进来。窗外,此起彼伏的田鸡蛤蟆的叫声已响成一片,简直赛过了大合唱。我已经按捺不住了,刚走出门外,皎洁的月光洒了我一身,掸也掸不掉。这时好友也来了,他背了个背篓,里面装满了火把料。我朝远处望去,只见田野里已游动着星星点点的火把。事不宜迟,我们也赶紧点燃火把,只见稻田里果然躺着一些泥鳅,赶快,我一条条地把它们捉到鱼篓子里面,有时也有黄鳝。如果碰到活的,我就用叉子叉,那可得眼疾手快了,不然哧溜一下,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捉泥鳅时的那个兴奋,让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捉了大约一个时辰,我们收获滿满。
       我抬头仰望星空,朗朗的明月遥遥地挂在高高的天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整个山村仿佛镀了银,宛如仙境一般,美极了。山上传来有节律的“嘟、嘟、……”声,在旷野中飘得很远很远,像是谁在打更,又像是谁在伐木,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哦,该回去了。于是,我们踩着月光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原文链接:http://www.jgsqg.com/kaocha/mw/288.html,文章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
       以上就是关于"湘韵湘情"文章的全部内容
       免费获取【井冈山旅游/拓展/会议】方案-拨打电话:13576806063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